当前位置:农产品 农产品 > 市场资讯 > 聚焦 > 正文

农业现代化辉煌五年系列宣传之三十七:农业保险 织密农业“安全网”

分享到:
评论

近年来,在中央财政补贴政策支持下,我国农业保险快速发展,顶层设计逐步完善,农业保险产品和服务不断升级,已逐渐形成了“政府引导、市场运作、自主自愿、协同推进”的农业保险发展模式,初步建立了覆盖全国、涵盖主要大宗农产品的农业生产风险保障体系,保险已成为化解农业风险、稳定农业生产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政策工具,已成为国家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的重要内容、农业支持保护的重要手段和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支柱。

一、顶层设计逐步完善

党中央、国务院高度重视农业保险发展,2019年5月,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八次会议审议并原则同意《关于加快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》(以下简称《意见》)。2019年9月,财政部会同农业农村部、银保监会、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联合印发了《意见》,从明确发展目标、提高服务能力、优化运行机制、加强基础建设等方面明晰了加快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的路径,为更好开展农业保险工作提供了基本遵循。明确提出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的主要目标,到2022年,水稻、小麦、玉米三大主粮作物农业保险覆盖率达到70%以上,收入保险成为我国农业保险的重要险种,农业保险深度达到1%,农业保险密度达到500元/人;到2030年,农业保险持续提质增效、转型升级,总体发展基本达到国际先进水平,实现补贴有效率、产业有保障、农民得实惠、机构可持续的多赢格局。

二、重大试点持续推进

落实党中央、国务院的部署要求,围绕“扩面、增品、提标”开展了一系列重大农业保险试点。2017年,贯彻落实《政府工作报告》关于对适度规模经营农户实施大灾保险的部署,在13个粮食主产省选择200个产粮大县,启动了农业大灾保险试点,将保障水平在覆盖直接物化成本的基础上,提高到“直接物化成本+地租成本”,2019年开始实施范围扩大到500个产粮大县。2018年,在6个粮食主产省共选择24个粮食生产大县,部署开展为期3年的水稻、小麦、玉米完全成本保险和收入保险试点,推动保障水平实现“直接物化成本+地租成本+劳动力成本”全成本、全覆盖,积极探索开展粮食收入保险。2019年,在10个省份启动中央财政对地方优势特色农产品保险以奖代补试点,2020年试点实施范围扩大至20个省份,每个试点省份的试点保险标的或保险产品增加至三种。从近年实施情况看,三项农业保险试点受到参保农户、承保机构和基层政府等各方的认可,在完善补贴品种体系、探索差异化定价机制、发挥应急救灾作用、助力脱贫攻坚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试点探索,取得了积极成效。

三、产品和服务不断创新

我国已建成基层农业保险服务网点40万个,基层服务人员近50万人,基本覆盖所有县级行政区域、95%以上的乡镇和50%的行政村。保险公司积极引入卫星定位、遥感、物联网、无人机等新技术,提升服务效率,增强农户的获得感。农业农村部从2015年开始,连续6年支持地方开展金融支农创新试点,引导地方农业农村部门与金融保险机构共同开展探索。始终将农业保险创新作为重要方向,在保险标的上,既包括水稻、马铃薯等大宗农产品和生猪、奶牛、水产等重要畜禽产品,也包括苹果、枸杞、茶叶等地方特色农产品;在保险产品上,既有收入保险、气象指数保险、质量安全保险等创新,也有与信贷、期货等多种金融工具融合的“农业保险+”。这些试点的开展,为推动完善我国农业保险产品体系、提升风险保障水平进行了超前探索。

四、风险保障能力不断增强

保险品种明显增多。中央财政补贴范围包括三大粮食作物及制种、马铃薯、油料作物、糖料作物、能繁母猪、奶牛、育肥猪、天然橡胶等16个关系国计民生的品种,各地积极发展地方特色优势产业保险,全国农业保险承保的农作物品种超过270类,农林牧渔各个农业生产领域均有产品服务覆盖。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。2019年,水稻、小麦、玉米三大主粮作物承保覆盖面超过65%,能繁母猪、育肥猪等生猪保险承保4.12亿头。保险规模快速增长。2019年,农业保险全年实现年度保费收入672.5亿元,相比2015年提高近80%。“十三五”期间,农业保险累计为农业产业提供风险保障12.2万亿元,服务农户8.02亿户次。财政支持力度持续加大。各级财政安排保费补贴资金保持稳定增长,约占保费总收入的近八成,为推动农业保险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有效支撑。保险赔付水平逐渐提高。2019年,支付赔款560.2亿元,相比2015年提高115%,简单赔付率达到83%,受益农户4918.25万户次。


资讯编辑:朱晓辉 0533-7026536
资讯监督:王涛 18953357515
资讯投诉:陈杰 021-26093100

相关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