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农产品 农产品 > 现货分析 > 热点分析 > 正文

我的农产品:生猪涨跌迷雾 何时拨开云雾见日出

分享到:
评论

在疫病和消费淡季的双重影响下,现货价格显得相对低迷,2021年1月4日全国均价37.07元/kg,到3月10日均价28.46元/kg,下跌了8.61元/kg,降幅达到23%;而期货方面则体现出与现货市场截然相反的热度,生猪期货主力合约LH2109的盘面价格却在25000位置向着30000位置发起了冲击,一度到达29805点位,拉涨3400个点,涨幅高达13.30%。

由此大家不禁发问:

“今年猪肉又贵了吗?”

“那今年的猪价是否打开了上行通道?”

“作为上班族的我,要不要主动申请加班呢?”

接下来我的农产品网将带您进行深入解读,共同探讨生猪期现货市场价格呈现出冰火两重天的背后根源是什么。

通过近期的观察和同业内人士的沟通,现在市场上无非就两种声音,其一是看到疫病带来的影响,进而开始关注市场声音和损失,对后市心态相对悲观,基于疫病存在而且爆发时间不确定的大环境下,未来猪源的损失也是不确定性,会造成商品猪供应紧张的局面,那价格就不能看下跌了;另一种声音,疫病对能繁和育肥猪造成的损失已经是既定的了,是个减量,冬季爆发影响的是部分损失,但还有保护成功的存栏,只要整体的恢复量要大于损失的减量,那供给还是偏宽松些的,只是短周期的价格有些波动。

两种声音都有各自落脚点,支撑第一种的声音是对于损失的不确定性,而市场声音也是在说严重程度;第二种声音的支撑点在于,市场经过两年对疫病的认识和摸索,应对措施逐渐完善,复产恢复的速度也逐渐加快。其实双方都是在看供给量和主因导致的异动程度如何。两种声音无关对错,在时间节点没有到来之前,都是基于供应和主次因去推测大概率事件,既不能思想先入为主也不能考虑片面只抓局部,我们知道价格是供需关系决定的,而推测供需结构要了解市场存量,知晓市场变量和洞悉政策调控。要站在客观的角度上理性的去看待市场,再结合供应和主次因两个方面去分析市场趋势。

整体上看,虽然疫病对2018-2019年生猪造成了严重的影响,但是在2019年和2020年采取了引种保护和种代繁育的措施,生猪存栏得以快速恢复,并对2021年的繁殖母猪基数产生了积极影响,至此,生猪恢复的基调是一致的。要想大体上对2021年的总供应有个了解,首先要确定的是2021年育肥猪出栏供应的时间节点,按10至11个月的繁殖周期推算,2021年1月和2月的能繁母猪存栏量就能基本可以反映育肥猪的出栏量,当然也可以根据2020年10月份100kg后备母猪存栏量(14个月的繁育到出栏的周期)来基本确定供给量。截至到2月底,农产网数据库显示能繁存栏量环比下降17.06%,同比增长0.36个百分点。

有了总供应量,那么再分析主次因带来的影响。

主因是疫病的影响以及造成生猪的损失,在2021年1月份较为严重的疫病造成了既定损失,唯一不确定的是到底损失了多少,根据我们统计,局部地区损失严重,预估在30%左右,值得注意的是主因再次爆发的不确定性增加了风险度,也会对市场悲观看法提供发展的土壤。次因的影响程度反而没有主因那么直接,但是会对阶段性供给造成影响,比如因为主因导致的中小体重猪提前出栏、复产进度、复产间隔和育肥所带来的延伸问题。

主因导致90kg左右的中小体重生猪出栏提前,造成未来2—3个月后的生猪供给量下降,对现阶段造成阶段性的供给量增加,但目前处于消费淡季,不仅短期内形成供过于求的局面,而且小白条在屠宰企业冷库中占有一定存量。随着白条的销售,市场将可能出现供给减少的情况。同时也影响到复产进度,但对很多规模养殖企业没有导致经营上的慌乱感,从容面对,复产会很快,多数公司需要2个月的时间,但是养殖企业在复产间隔后会不会有这样的操作:改变批次化周期+超配母猪+降低出栏体重的标准,达到出栏的高周转的目的,毕竟成本端有优势,操作模式就多样化,但是会对阶段性供给造成影响。

如果说仔猪价格上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后市乐观的预期,那么租场热潮反映的就是二次育肥正如火如荼的进行。现在很多养殖端采取了租场做二次育肥的模式,受到复产间隔和计划的影响、育肥利润的推动以及育肥风险较低的背景下,不仅延续了租场的热情,且或许会抓住因主因影响导致供给减量的月份。这里要说明的一点是,不管是专业育肥的量还是二次育肥的量不是产量的增加,而是产量的转移,影响的是阶段性供给量,但要考虑到规模企业的重心是保量,稳定生产,完成计划,出栏相对集中且量大,会对散户育肥出栏价格造成影响。

还有一个有争议的次因——进口冻肉,而且很多人把港口冻肉看做是影响供给量的次因中的主因,我只能说仁者见仁吧。之所以说港口冻肉是风险度不断提升的因子,原因就在于港口滞留了约100-120万吨的冻肉,担心集中投放市场。根据我们对于港口情况的了解,2018年4月到2019年6月的实际情况是国内现货价格低,冻肉利润空间缩水厉害,几乎没利润,导致港口冻肉生意基本没人做,因为冻肉的利润是在现货价格高位之后才会扩大的,在6月份之后,生猪价格高涨之后,贸易商逐渐恢复了进口冻肉的业务。现在进口冻肉贸易商的在港冻肉只是碍于清关环节的增加,延长了通关时间,对于冻肉的流通来说,现在可以做到在一个月左右进入市场,只是量的多少和冻肉的流入的方向。

在生猪价格高点时候要关注港口冻肉的大量流放情况,确实增加供给,这点我认同。但是如果生猪价格高涨,调控会用国储冻肉还是进口冻肉来稳定猪价呢?这个还要看冻品的流向吧。

总体来说,主因影响的是出栏量,次因改变的是阶段性供给。今年猪价走势因为波动性加剧,增加了风险性而转为偏乐观一些,不过生猪产能恢复的趋势是既定的,而且是不可逆的,所以生猪价格下行的趋势也是不可逆的,但是冬季疫病的加重,使得价格运行速度放缓,下行斜率缓和,在风险度不大幅提高的情况下,今年生猪出栏价格大概率还是会低于2020年的价格水平的。


资讯编辑:李明 0533-7026562
资讯监督:王涛 18953357515
资讯投诉:陈杰 021-26093100

相关阅读